走進杉城鎮際溪村,紅黑相間的瀝青混凝土道路平坦干凈,一盞盞路燈排列整齊,半空中凌亂的線纜已經下地。誰曾想到,幾年前,這個村子還是一個基礎設施薄弱、經濟條件落后的省定貧困村。 多年前,際溪村的民房周圍多是菜地和竹林,只有一條小村道供人行走。由于貧窮落后,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,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。 村里有一座寺廟——李家巖寺,香火甚旺。寺廟的一部分嵌在巖槽當中,不加片瓦,人們可以通過一條天然形成的丹霞巖槽進入寺廟。這個巖槽名為李家巖丹霞巖槽,是中國最長的丹霞巖槽。 站在丹霞巖槽當中,俯瞰整個際溪村,可見到丹霞、森林、田園和村落,美不勝收。 際溪村通過活用自然資源,對多處遺址、古建筑進行保護修繕,打造耕讀文化體驗、養生度假和田園生活為一體的森林康養基地。 泰寧有“漢唐古鎮、兩宋名城”之美譽,而際溪村也留下了一些讀書人的印記。際溪村放坑尾人士李春燁,年少時在村里的李家巖讀書中進士,官至明朝兵部尚書;際溪村江家坊人士江日彩,官至明朝監察御史;更有李綱、朱熹、楊時等歷史名人在此隱居、講學。 際溪村利用當地特有的丹霞田園風光和深厚的巖穴文化內涵,以鄉村旅游為主線,集中資源要素,凝聚干群合力,成功開發了融合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的特色鄉村旅游資源,并為景區取名——“耕讀李家”。并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宣傳推廣,許多戶外健身團隊、自駕游客、寫生團隊、騎行團隊紛至沓來,游客源源不斷地到來,直接盤活了村集體經濟,帶動了農家餐飲和農副產品銷售,有效幫助村民增加了收入。 搭上了旅游快車后,際溪村也嘗試探索海峽兩岸融合振興新路。臺灣上趣團隊進駐際溪村,開展村莊的規劃建設。已經連續舉辦四屆“跨越海峽來鄉建——泰寧耕讀李家鄉村振興交流匯”,兩岸創業青年在這里交流,圍繞推動兩岸鄉村發展展開討論。這里也為臺灣大學生實習提供崗位,讓臺灣青年更多接觸大陸的發展機會,促進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。 際溪村先后引入閩臺美麗鄉村交流中心、研學營地等文創業態,鐵皮石斛產業園、萱草園等農旅結合業態,讀隅山居、星空民宿、騎行慢道等鄉村休閑業態。通過不斷挖掘盤活各類資源,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。如今,際溪村立足生態優勢,走出了一條以鄉村旅游為核心、產旅互融共生之路。 下一步,泰寧縣將以“耕讀李家”文旅產業內容升級為起點,深入挖掘泰寧當地文化,發揮青普品牌優勢、資源優勢、運營優勢,用品質內容和品質運營串聯泰寧的文旅度假線路,建立閩北文旅標桿,打造具有泰寧文化特色的高品質度假目的地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