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泰寧縣開善鄉認真貫徹落實縣委“四抓四強”深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,堅持黨建領航,聚焦黨建模式創新、隊伍建設、產業發展等,整合資金、項目、渠道、人才等要素資源,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村民增收致富,為鄉村全面振興培育新動能、書寫新畫卷。 創新培育黨建品牌。在池潭村率先實施黨建“111”模式,即組建1個黨建聯盟支部,引進1家影視公司,由影視服務、民宿和漁業三家協會聯合成立1大經濟組織。黨建聯盟支部統籌抓好基層組織、村財增收、區域發展等工作,影視公司負責池潭“80影視小鎮”的日常運營,經濟組織負責全面提升小鎮服務水平。池潭“80影視小鎮”獲2022年縣網紅打卡地人文景物類第一名,入選市“美麗庭院網紅打卡地”,“港灣池潭”榮獲“市級三星級森林人家”稱號。 深化跨村聯建模式。細化聯建村“項目共謀、產業共育、設施共建、治理共為、服務共推”“五共”措施,聯村黨總支通過整合各類民生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,實施開善溪生態廊道、高標準農田等工程,有效改善3000多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6個村人居環境。建成標準化密集式烤煙房28座,成為全市唯一的上海煙草集團煙葉直調區,每年可促進村財增收3萬余元。 強化區域聯盟建設。建立池潭直供區黨建區域聯盟,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(池潭電廠)、私營企業(展宏紙業等)和村級組織(池潭村)的凝聚力,推動聯盟成員單位組織互融、資源互享、技術互助,打造發展聯動、服務聯推、文化聯合“三個圈層”,完成池潭“水運年華”村史館、村部休閑廣場、河邊步道、落石治理等8大基礎設施建設。 抓實隊伍建設,選優育強,提升組織凝聚力 “導師幫帶”讓能力提升增速度。推行村干部結對幫帶,針對新上任的村“兩委”干部,在固定的業務培訓基礎上,實行“掛村領導+離任村干部”雙輔導模式,目前已儲備導師48名,精準幫帶新進村干部29人。聚焦幫帶對象在產業發展、基層治理等共性問題,開設一對一產業思路“激活課”、矛盾化解“點子課”、基層工作“經驗課”等專項課程,開展專題培訓5次、談心談話50余次,確保幫出真本領、帶強戰斗力。 能人回引”讓鄉村發展加力度。積極吸收致富能手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、返鄉創業人員、退役軍人等6人加入黨員隊伍,有效改善隊伍結構。大力培養“土專家”“新農人”黨員17名,鼓勵他們在各自領域內當好發展“排頭兵”。特別是儒坊村8名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,積極投身全鄉中心工作,協助完成了涉及村民60余戶、面積1500余平方米的環鄉路拓寬征地任務,為集鎮整體面貌再提升創造良好條件。 “線上+線下”讓民生服務顯溫度。線上建立62個微信網格群,實行“村兩委包組、黨員包戶”的雙網格管理機制,村民有問題在群內反饋,黨員在線接單交辦,推動政策法規宣傳、信息收集反饋、聯系服務群眾等工作落實落細。線下抽調27名年輕黨員干部組建黨員“攻堅隊”,深入落實周三下村工作日、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,積極投身于村級發展和服務群眾的大小事上,敢于扛責任 、亮身份、作表率。去年以來,幫助群眾解決問題150余個,完成民生實事40余件。 抓實產業發展,開源引流,增強支部引領力 “支部+基地+農戶”做大產業規模。開善鄉鼓勵農戶盤活土地資源,主動對接泰寧縣科薈種業公司,在儒坊、余上、肖坑、墩上、洋坑5個村設立長期穩定的水稻制種基地,并聘請專業技術員指導農戶科學操作各個制種環節,實行統一種植、統一管理、統一銷售,2022年水稻制種產業面積約2200畝,實現年產值800余萬元,為農戶增收20余萬元。 “支部+電商+農戶”做優技能服務。組建10個村級抖音線上直播間,各村黨支部選派3名年輕黨員成立電商服務隊,每名黨員聯系3-4名供銷農戶,開展“訂單式”服務,通過線上直播、網絡點單、支部派單、農戶接單的模式,有效拓寬紅菇、紅糖、豆腐皮、錐栗、蜂蜜等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,促進農戶增收。 “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做強抱團經營。充分挖掘自然資源、特色產業,發揮各村黨支部的主導作用,扶持壯大九峰山紅菇、柒月小蔗紅糖、半畝花田等專業合作社26個,通過資金入股、參與生產、提供產品等形式,共吸納100余人入社,促進4個村120余戶村民年增收60余萬元,走出了一條“村社共建、社農共興”的致富新路。 |